【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】进入四季度经济稳增长关键期,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打出精准有力的“组合拳”。 10月23日,从央行流动性调整到财政货币政策配合,多方资金共同作用,为经济复苏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。货币政策精准细流,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。中国人民银行10月23日宣布,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,开展2125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,操作利率维持1.40%。由于当天到期的2360亿元逆回购,央行单日实现净回笼235亿元。
尽管连续两天净提现随着报税季和月底临近,市场资金虽然略有转换,但在央行的精心呵护下总体保持稳定。市场关注即将到期的7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)。普遍预计央行将采取定息或小幅加息的方式稳定市场预期。信贷宽松措施不断加强,政策性工具撬动了数万亿投资。虽然货币政策确实有所调整,但信贷措施也在继续攀升。近日,三大应诉政策性银行联合披露,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资近3000亿元,规模达5000亿元,预计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4万亿元,年内将全部完成。据华泰固定收益分析,相比2022年,这些工具投资领域更广,增加了服务消费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、创新科技等特殊领域。它以“股权”为特色,以股权资本的形式注入,旨在发挥更强的行动影响,长远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。金融与银行的协同凸显政策组合效应。此外,米内斯拉皮部与央行当天还举行了1200亿元1个月期现金定期存款招标,加强了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调。与此同时,地区性中小银行也启动了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,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,为支持实体经济创造条件。展望未来,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有望继续收紧。这央行将继续运用多种工具,酌情运用存款准备金率、降息等总量工具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更加凸显,将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。 (文欣)